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

艾未未生平大事记



1993年: 艾未未从美国海归回中国

1995 年: 在北京结识前瑞士驻中国大使,中国当代艺术藏家乌利希克 (Uli Sigg)。

1999年:艾未未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双年展的策展人为瑞士人Harald Szeemann。艾未未称是希克介绍Szeemann前去中国与他认识,并将其安排入双年展的。同时Szeemann也是希克所创立的中国当代艺术奖1998200020022004年四届的评委。[1]

2003 年: 希克介绍设计鸟巢的瑞士建筑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和艾未未认识,并让艾未未成为该项目的中方顾问。而希克本人则是项目的瑞士方顾问。[2] [3]

2003 年: 艾未未介绍Herzog & de Meuron事务所与浙江金华市(他父亲艾青的故乡)政府官员认识,该事务所继而获得面积达27万平方米的金东商业、文化和娱乐新区的规划权。[4] 

2004 年: 希克介绍瑞士伯尔尼美术馆馆长Bernhard Fibicher前去北京与艾未未认识,并促成了艾未未有生以来第一个个展在该美术馆举行。[4]

2007 年:艾未未参加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其中将1001名中国人带到卡塞尔看展览的童话项目耗资3.1百万欧元,费用由两家瑞士基金会赞助,介绍人是艾未未的代理人瑞士麦勒画廊(Urs Meile)。麦勒最初是由希克介绍前往北京开画廊,并进入中国艺术市场的。据德国《星》杂志的报道,麦勒同意如果艾未未因为卡塞尔展览而升值,他将归还基金会的支出。[5] 此外,这一届卡塞尔文献展的总策展人为具有情侣关系的Roger M. BuergelRuth Noack,而Ruth Noack女士是希克所创立的中国当代艺术奖2006年和2008年两届的评委。[6]

2008年: 艾未未获得希克所创立的中国当代艺术奖之终生成就奖,评委成员中有Ruth Noack女士和下面我们要提到的Chris Dercon先生。此外,艾未未本人是该奖项199820002004年四届的评委。[7]

200910月: 艾未未在慕尼黑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策展人为Chris Dercon。这位策展人曾是希克所创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奖2006年和2008年两届的评委。[8]

2010 年: 艾未未在德国杜伊斯堡美术馆做个展,策展人是艾未未2007年所参加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总策展人Roger M. Buergel

20106月:艾未未慕尼黑个展的策展人Chris Dercon被选为伦敦泰德现代美术馆的新馆长,定于2011年上任。[9]

201010-20115月:艾未未大型个展1亿颗瓷葵花籽在伦敦泰德现代美术馆举行,赞助人为联合利华公司。

2011216日:100公斤瓷葵花籽出现在伦敦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卖会上,送拍人不明,以约56万美元的价格被拍出。 [10]

2011329日:德新社发布艾未未将在柏林购买4800平米的房产开设工作室的消息,价值数百万欧元。消息当天即被BBC和德国之声翻译为中文。

201143日:发生什么事了大家都知道。据瑞士媒体称,艾未未本计划当天在香港会见希克,并和他讨论今年在瑞士Luzern美术馆展览的事宜。

[1] Phillips de Pury & Company20104月拍卖会图录,第137页。
[3] http:///articles5/weiwei4.html
[4] 同2
[5] http:///kultur/kunst/documenta-12-das-maerchen-von-1001-chinesen-in-kassel-591184.html
[7] 同上
[8] 同上
[9] http://-magazin.de/blog/2010/06/17/chris-dercon-the-new/
[10] http:///2011/02/16/ai-weiweis-sunflower-seeds-sell-above-estimate/

Wie Ai Weiwei innerhalb weniger Jahre zum berühmtesten chinesischen Künstler” wurde. Wer steckt dahinter?

1993: Ai Weiwei kehrt nach 12 Jahren Aufenthalt in den USA nach Peking zurück.

1995: Ai Weiwei lernt in Peking den Ex-Schweizer-Botschafter und Sammler” chinesischer Gegenwartskunst Uli Sigg kennen. [1]

Seit 1997: Ai Weiwei wird vertreten durch die Schweizer Galerie Urs Meile. Urs Meile ging 1995 auf Empfehlung Uli Siggs nach Peking und eröffnete dort eine Galerie.[2]

1999: Ai Weiwei nimmt an der Biennale Venedig teil. Kurator der Biennale ist der Schweizer Harald Szeemann, der laut Ai Weiweis eigenen Angaben durch Uli Sigg an ihn vermittelt wurde. Zudem habe er erst wegen dieser Biennale-Chance angefangen, richtig Kunst zu machen. Harald Szeemann ist zudem viermaliges Jurymitglied des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ward, der 1998 von Uli Sigg eingerichtet wurde. [3]

2003: Durch die Vermittlung Uli Siggs lernt Ai Weiwei das Schweizer Architekturbüro Herzog & de Meuron kennen, das in diesem Jahr den Wettbewerb für das Hauptstadion der 2008 Peking-Olympiade gewonnen hat. Offizieller Posten Ai Weiweis in dem Projektteam war Berater, später nannte er sich aber Co-Architekt” des weltbekannten Vogelnestes. [4] [5]

2003: Ai Weiwei stellt Herzog & de Meuron Politikern der Stadt Jinghua (Geburtsort vom Ai Weiweis Vater, dem Dichter Ai Qing) vor. Anschließend bekam das Büro das Projekt für die Umgestaltung des 270.000 Quadratmeter großen Jingdong Commercial, Cultural and Entertainment District in Jinghua. [6]

2004: Ai Weiweis allererste Einzelschau findet in der Kunsthalle Bern statt. Laut Ai Weiweis eigenen Angaben wurde Direktor Bernhard Fibicher vorher durch Uli Sigg mit ihm in Peking bekannt gemacht. [7]

2007: Ai Weiwei nimmt an der Documenta 12 in Kassel teil. Kuratoren dieser Documenta sind das Liebespaar Roger M. Buergel und Ruth Noack. Ruth Noack war Jurymitglied des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ward“ von Uli Sigg 2006 und 2008. Ai Weiweis großes Projekt Fairytale“ wurde von zwei Schweizer Stiftungen mit 3.1 Millionen Euro finanziert. Einem Stern-Bericht zufolge wurden diese Stiftungen von Ai Weiweis Galerie Urs Meile aufgetrieben. Zudem berichtet SternErhoffter Nebeneffekt: Wenn der Künstler auf der documenta erfolgreich ist, dann steigt auch sein Marktwert und die Galerie kann das Geld wieder zurückzahlen.“ [8]

2008: Ai Weiwei erhält den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des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ward von Uli Sigg. Unter den Jurymitgliedern befinden sich Ruth Noack und Chris Dercon. Ai Weiwei ist zudem seit 1998 selbst dreimaliges Jurymitglied dieses Preises. [9]

2009: Ai Weiweis große Schau So Sorry“ findet im Haus der Kunst München statt. Direktor des Hauses ist Chris Dercon.

2010: Ai Weiweis Einzelschau Barely Something“ findet im Museum DKM Duisburg statt. Kurator der Ausstellung ist Roger M. Buergel.

Juni 2010: Chris Dercon wird zum neuen Direktor der Tate Modern gewählt. Er tritt das Amt im März 2011 an. [10]

Oktober 2010 – Mai 2011: Ai Weiweis große Schau mit 100 Millionen Sonnenblumenkernen aus Porzellan findet in der Tate Modern statt. Finanziert wurden die Kerne durch Unilever.

Februar 2011: 100 Kilo Sonnenblumenkerne Ai Weiweis tauchen bei Sothebys London auf und werden für 560,000 US Dollar versteigert. [11]

29. März 2011: dpa und die Berliner Zeitung geben bekannt, Ai Weiwei wolle für mehrere Millionen Euro ein 4800 Quadratmeter großes Studio in Berlin kaufen.

03. April 2011: Ai Weiwei wird am Pekinger Flughafen festgenommen. Medienberichten zufolge plante Ai Weiwei am selben Tag Uli Sigg in Hongkong zu treffen, um mit ihm eine Ausstellung im Kunstmuseum Luzern vorzubereiten. [12]

[1] Phillips de Pury & Company Auktionskatalog vom April 2010, Seite 137
[2] http://zinechina.com/display_vol_aid391_en.html
[3] Phillips de Pury & Company Auktionskatalog vom April 2010, Seite 137
[4] http:///doc/22965220/Herzog-De-Meuron-Birdsnest-movie-presskit
[5] http:///articles5/weiwei4.html
[6] http:///doc/22965220/Herzog-De-Meuron-Birdsnest-movie-presskit
[7] Phillips de Pury & Company Auktionskatalog vom April 2010, Seite 137
[8] http:///kultur/kunst/documenta-12-das-maerchen-von-1001-chinesen-in-kassel-591184.html
[9] http://-awards.org/awards
[10] http://-magazin.de/blog/2010/06/17/chris-dercon-the-new/
[11] http:///2011/02/16/ai-weiweis-sunflower-seeds-sell-above-estimate/
[12]http:///ger/news/newsticker/international/Kulturschaffende_wollen_keine_kulturelle_Zusammenarbeit_mit_China.html?cid=29935874

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西方对艾未未案的傲慢与偏见

艾未未从监视居住到取保候审回到家中,都严格按照中国的司法标准和司法程序。中国古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同样,中国的法治也运行有常,不会因为西方的干预而改变,这是中国社会吉祥和人民福祉的保证。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的无知、傲慢和偏见,暴露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偏见。西方对艾未未案的态度,是赤裸裸的政治干预,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粗暴干涉与侮辱,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
北京市公安部门6月22日宣布,经依法侦查,已查明艾未未实际控制的一家公司存在巨额逃税、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等犯罪行为。由于艾未未认罪态度好、患有慢性疾病,且表示要积极补缴税款,决定依法对他取保候审。
西方以有色眼光炒作艾未未案
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对此大肆炒作,进行政治化的解读,甚至将艾未未的依法取保候审归因于中国政府迫于所谓「国际压力」的结果。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并没有以理性的法治思维来理解中国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处理过程,他们在艾未未案上的无知、傲慢与偏见,是由于长期的意识形态偏见,导致他们以有色眼光看待这起经济犯罪案件。
例如,人权观察的亚洲研究员贝克连声称:「艾未未的被拘留是政治,他的释放也是政治。这是中国内外的压力促使中国政府作出如此解决办法。」《泰晤士报》的报道「猜测」说:「假释艾未未还可能与中国总理温家宝即将访问欧洲有关,中国当局希望避免访问国的抗议给温家宝的欧洲之行罩上阴影。」欧洲议会主席布泽克声称,逮捕艾未未是没有理由的,也是让人无法接受的。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则指中国还有许多人士受到拘留,希望看到所有这些人士都能获释。
在中国任何人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上述无稽之谈,违反了最起码的事实。艾未未是因为涉嫌经济犯罪而接受调查,犯罪事实清楚。司法机关对其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是因为查证其犯罪行为的需要。认罪态度好和患有慢性疾病,是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法定条件。这也是司法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实行人道主义的具体司法实践。
中国刑事法律制度改革越来越注重证据,越来越注重程序公正,其目的就是既依法打击犯罪,又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在中国社会,司法的标准直接影响公众的行为性质判断,也直接指向惩罚犯罪与个体权利保障之间的社会理性,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不管西方对艾未未案如何炒作,艾未未案对艾未未本人和中国社会,都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对艾未未本人来说,他认罪态度好,且其多次主动表示愿意积极补缴税款,这就是一个进步。对中国社会来说,无论艾未未对中国政治体制持什么态度,他这个人多么「政治化」,这个案子显示不论任何名人、大腕,抑或是热衷政治而备受西方青睐的人士,都要洁身自好,遵纪守法,没有超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特权,社会也将有更细致的道德和法治坐标。
司法不能当作政治斗争的武器
艾未未案的整个进程,是朝着中国司法制度进步的方向走的。从艾未未的被监视居住到取保候审都是依法行事,宽严适当。中国法治不会因外力改变,对艾未未案的处理,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而作出的自主裁定。中国不会因为西方「青睐」艾未未而改变司法标准,也不会因为外部施压才决定依法对他取保候审。中国绝不会迫于所谓「国际压力」,绝不会容忍西方粗暴干涉与侮辱中国司法主权。
在国际交往上,司法不仅不能当作一种政治斗争的武器,更要被视为推进社会文明最为重要的工具和最坚固的保证。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指中国政府拘押和释放艾未未都出于政治考虑,实际上他们在艾未未一案上恰恰是出于政治考虑粗暴干涉与侮辱中国司法主权。此前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不顾艾未未家属及境外媒体都知道艾未未被警方依法拘押的事实,一直称艾未未「失踪」,用这个词的特殊含义将中国政府比喻成「绑架者」;其后他们又先于中国法庭的调查断言艾未未「涉嫌经济犯罪」不能成立,宣称这种调查「非法」;现在,他们又将公安机关依法采取的取保候审,说成是中国政府迫于所谓「国际压力」的结果。
中国司法主权不容侵犯
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的无知、傲慢和偏见,暴露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偏见。他们在没有掌握证据,没有掌握事实,甚至对案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对中国司法机关处理案件指手画脚,横加指责,这种无知、傲慢与偏见,暴露了他们根本就没有了解一下中国法律以及艾未未是不是真触犯了这些法律,他们只是试图以西方意识形态,干预中国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处理过程,只是想赤裸裸侵犯中国司法主权。
从国际法的角度上说,司法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主权是指对发生在本国境内的一切案件,不论是民事的、经济的、刑事的还是行政的,国家享有排它的立案、审理、裁决与执行的权力。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对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规定了七项原则。对于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该宣言第三项规定:「依照《联合国宪章》不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事件之义务」,第六项规定:「各国主权平等」。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所确立的重要原则,要求各国在其相互关系中要尊重对方的主权,尊重对方的国际人格,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干涉和侵犯。西方对艾未未案的态度,是赤裸裸的政治干预,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粗暴干涉与侮辱,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黎子珍)

2011年7月17日星期日

评论:艾未未案件折射西方一些人对中国司法的傲慢与偏见

北京市公安机关22日宣布依法对艾未未取保候审之后,一些西方组织和个人迫不及待地开始政治化的解读,以有色眼光看待这起经济犯罪案件,甚至将艾未未的依法取保候审归因于中国政府迫于所谓“国际压力”的结果。
这些批评中国法律制度的人并没有以理性的法治思维来理解中国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处理过程。或者说,他们长期的意识形态偏见遮蔽了自己的双眼,以至于对事实视而不见。
北京市公安机关发布的声明说,对艾未未涉嫌经济犯罪依法进行侦查,已查明其实际控制的北京发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存在逃避缴纳巨额税款、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等犯罪行为。鋻于艾未未认罪态度好、患有慢性疾病等原因,且其多次主动表示愿意积极补缴税款,现依法对艾未未取保候审。
声明虽短,但事实清楚:艾未未是因为涉嫌经济犯罪而接受调查,犯罪事实清楚。司法机关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是因为查证其犯罪行为的需要。认罪态度好和患有慢性疾病,是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法定条件。这也是司法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实行人道主义的具体司法实践。
中国是法治国家,对打击犯罪既不会因为所谓外部因素而宽,亦不会因外部因素而严。宽严相济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而作出的自主裁定。从艾未未的被监视居住到被取保候审都是依法行事,宽严适当。中国的司法制度也不会因所谓外部“施压”而改变。
多年来,中国刑事法律制度改革越来越注重证据,越来越注重程序公正,其目的就是既依法打击犯罪,又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西方一些真正的专业法律人士在被问到如何评价一些敏感案件判决结果时,他们往往回答:我没有坐在旁听席上听完所有的呈堂证供,无法得出公正的结论。
这是法治精神赋予法律人士应有的谨慎和理性。
但是以法治权威自居的一些西方人,在没有掌握证据,没有掌握事实,甚至对案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却对中国司法机关处理案件指手画脚,横加指责,甚至将公安机关依法采取的取保候审,说成是所谓其施压的结果,确实让人愕然。
这种傲慢和偏见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粗暴干涉与侮辱。这些人在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同时,也把自己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面目,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完)

2011年6月30日星期四

艾未未剽窃其他艺术大师作品一览

去年我写过一篇关于中国艺术家抄袭/模仿西方艺术家的文章,我在文章里区分了几种不同形式的抄袭/模仿。一种是暗中抄袭/模仿,稍做修改,自以为能够瞒天过海(如蔡国强的《撞墙》模仿博伊斯的《狼群》)。 另一种是公然的抄袭/模仿,抄袭/模仿者公开承认他的榜样是谁,美其名曰是用当代手法“演绎”,仿佛这样就能将他挪用他人劳动果实的行为合法化(如缪晓春 “演绎”米开朗基罗)。还有第三种情况,很多朋友称之为 “撞车”,也就是说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纯属冤枉。但我个人认为,即使当事人确实是无心,那也只能说明两个问题——1. 他对美术史了解不够,自己在炒别人的剩饭都不知道 2. 他的作品概念太简单,太容易被别人想到。这样不管是有心无心,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即当事人是位二流艺术家。


    我上一篇关于艾未未的文章《艾未未——中国艺术的悲剧》,很多朋友批评我攻击艾未未人太多,讨论作品不够。这个批评我接受,所以今天再开个话题,希望能和大家讨论讨论艾未未的作品。(不过话又说回来,上一篇文章批评我的朋友,没有一个回答我的问题,即艾未未的“茶房”比德国的圣诞美食“蜂蜜蛋糕房”高明到哪里去。)

    艾未未的 “艺术”作品,涵盖了我在上面所列举的三种情况,下面有图为证。至于这些“雷同”到底是有心还是无心,只能请各位朋友自己定夺。如果都是有心的,那说明艾未未创作“取材很广”,连个足球模型也不放过;如果都是无心的,那我只能说艾未未是中国艺术最冤的冤大头。
 左图是艾未未2007年的作品,右图是俄国著名建筑师Vladimir Tatlin 1920年未建成建筑“第三国际纪念塔”的模型。艾未未毫不避讳他是引用Tatlin的模型。
 左图是艾未未的作品《吨茶》(ton of tea),中图是博伊斯成立的党派“德国学生党”(这个党今天还存在!)接班人Johannes Stüttgen和同僚用100公斤蜂蜜做的纪念物(不是艺术品/商品!),用来纪念博伊斯和博伊斯的精神导师,欧洲“人智学”的创始人Rudolf Steiner2007年卡塞尔文献展的时候他们把蜂蜜块拉到卡塞尔,向路人宣传博伊斯关于“直接民主”的理念,右图是美国艺术家Richard Serra 60年代的作品《一吨支撑物》(ton of prop) (注意作品标题的类似)。
 左边是艾未未在2007卡塞尔文献展上的作品,右边是意大利60年代著名艺术流派“arte povera”(贫穷艺术)代表人物Michelangelo Pistoletto1978年做的作品。注意Pistoletto用的是欧洲古典式的镜框,艾用的是中国古典式的门框,纯属巧合?
 这个例子是从Art-Ba-Ba社区上来的,右边是美国艺术家Robert Therrien 1993年的作品。
 左边是艾未未的作品“神圣的比例”,大的一个2008年在索斯比纽约拍了24万美元,小的一个2009年在索斯比伦敦拍了9.1万英镑,右边是足球的模型(也和艾未未的作品一样是“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结合。)
 左边是艾未未的“茶房”,右边是德国著名雕塑家Wolfgang Laib的米房,Laib先生用自然材料搭房子搭了几十年了,米是他最喜欢的材料之一,估计这也是艾未未不敢用米的原因吧——怕“撞车”撞得太明显了。另外请注意艾未未也和Laib一样把茶叶铺在房子的周围,纯属巧合?
 左边是艾的作品,右边是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家Sol LeWitt1991年的作品。
 左边是艾的作品,右边是美国著名艺术家Robert Rauschenberg 1998年的作品。
 左边是艾的作品,2007年在索斯比纽约以49000美元拍出。右边是博伊斯1970年的作品。

左边是艾2007年的作品,右边是英国地景艺术代表人Richard Long 1988年的作品。

2011年6月28日星期二

艾未未和李怡——两个没有中国人味道的败类

李怡在《苹果日报》的社评中,专门回应《文汇报》黎子珍《李怡没有一点中国人的味道》一文,李怡竟然声称,他「正是要摆脱中国人的味道」,又大肆吹捧艾未未所说「蔑视羞辱良知」一段话。实际上,「蔑视羞辱良知」的,正是李怡和艾未未这两个没有中国人味道的民族败类。
5.12四川大地震的第二天,李怡在《苹果日报》抛出一篇极其冷血与恶毒的社评文章,用「天谴」来诅咒大地震的罹难同胞,攻击中华民族「多行不义必自毙」,还说什么地震、雪灾、通胀、股票下跌、火车出轨、奥运圣火在外国受袭等等,都是「天谴」中国。李怡丧尽天良的谬论,引起社会强烈义愤和谴责,各界人士抨击他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亵渎数万遇难亡灵,对广大灾民悲惨处境幸灾乐祸,诅咒他自己的国家民族,并指斥如此民族败类,真正应遭报应。
无独有偶,5.12四川大地震的第四天,艾未未竟然搞口交等「行为艺术」,并明目张胆张贴在自己的博客上。一边是地震废墟下面孩子们的生命在做最后的挣扎,正在救灾的人们争分夺秒努力地在挽救着每一个还有活下去可能的生命!一边却是艾未未和他的一帮人们乐不可支地在做真人秀,搞口交「行为艺术」,还要故意地发到他的博客上让人看见,这是故意挑衅人类最起码的道德良知。网民纷纷声讨:「艾未未这个丧尽天良的人,人性的泯灭到了何种地步!」
李怡和艾未未这两个没有中国人味道的败类,一个用「天谴」来诅咒大地震的罹难同胞,一个用口交「行为艺术」来亵渎大地震废墟下的数万亡灵,可说是禽兽不如,殊途同归。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艾未未涉嫌经济犯罪、重婚罪和网络传播淫秽物品罪被警方依法调查后,李怡如丧考妣,为其鸣冤叫屈,并大肆吹捧艾未未,这两个没有中国人味道的败类,真是惺惺相惜,臭味相投!
李怡和艾未未都是没有中国人味道的败类,所不同的是,艾未未是西方反华势力豢养和看重的一条走狗,而李怡则是卖身投靠宣淫贩贱、反中乱港、作奸犯科的壹传媒老板黎智英的一个无耻文人。艾未未因涉嫌经济犯罪等行为接受警方调查,一些西方媒体在第一时间质疑中国警方的说法,坚持用自己的逻辑解读并试图影响中国。李怡每天诚惶诚恐地按照肥佬黎的「柯打」写文章,看到艾未未受到西方反华势力吹捧,按捺不住寂寞也来加把口,意图得到西方青睐,果然汉奸本色。

艾未未:中国艺术的悲哀

2月4日我去柏林的东亚美术馆参加了一个特殊的活动——艾未未作品《茶房》的揭幕式。“茶房”是一座由重达三吨的普洱茶茶砖砌成的小房子,由柏林的一位85岁大藏家Dieter Rosenkranz高价购得,然后出借给东亚美术馆展出到今年12月。

有趣的是,Rosenkranz先生不是先买再捐,而是为了捐才买。美术馆馆长Klaas Ruitenbeek先生讲述到:“那天我正在上班,突然艾未未的画廊一个电话打来,让我马上过去一趟。我赶到了那里,看到了Rosenkranz和画廊老板在,Rosenkranz先生让我从两件作品中选一件在博物馆展出。一件是这座茶房,另一件作品是被艾未未砸碎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罐的灰。我想来想去,选了这座茶房。Rosenkranz先生当即把它买了下来。”

不明白其中奥妙的朋友我可以讲解一下:柏林东亚美术馆1906年成立,一百多年来专门收藏东亚的古典艺术,可惜爱好这些艺术品的群体正在老去,今天德国的年轻人对此基本不感兴趣,所以多年来美术馆都处在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艾未未的作品,吸引一些本不会来的人来美术馆,让85岁高龄的Rosenkranz先生离“不朽”近了一步,至于艺术家本人和画廊老板大赚了一笔,更是不言而喻,的确可谓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现在回来说说这件作品本身。有趣的是,美术馆馆长在他的演讲中,几乎只字不提作品本身(除了强调3000公斤茶,3000公斤啊!),相反倒是大讲了一番中国的茶史(如陆宇的《茶经》等等,我心想要是作品是用米做的,他必然要大讲关于米的故事),另外又扯上了“民主斗士”之类和作品本身毫不沾边的字眼,算是满足了听众的预期值。之后美术馆工作人员还给大家沏了普洱茶,大厅里一幅其乐融融的局面。

美术馆馆长之所以绞尽脑汁大讲茶经不讲“茶房”,从反面说明了艾未未的作品确实让人“无话可讲”。我对这个作品也没啥好说的,除了想说德国有一种传统的圣诞节美食叫做“蜂蜜蛋糕房”,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气味芬芳,美味可口。艾未未在德国展出茶房的水平,就好比一个德国艺术家在中国展出一座蜂蜜蛋糕房,然后大讲一番关于蜂蜜蛋糕的故事一样,三个字——玩民俗。

艾未未到现在为止的“艺术”作品,无不是在玩民俗,靠使用“中国元素” 掩盖他作品形式的单调乏味。从明清家具到陶瓷到茶叶,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元素”里他就差没用丝绸了(作为杭州人我强力推荐他下个作品用丝绸)。此外他的作品都要和政治扯上点关系,摔个罐子说是批评xx对中国文化的毁坏;汶川地震明明是天灾,也能被他解读为xx残害幼小生灵,由此引发了他那由六千个书包组成的“艺术品”;8月初在四川被打,9月份及时地在他慕尼黑个展开幕前进了慕尼黑的医院(说是脑出血,同时却还非常清醒地自拍自己的“伤员形象”,之后还把自己的脑部x光片当艺术品卖),一切种种造就了他在西方人心目中“民主斗士”的光辉形象。有不少人,包括西方人,把艾未未和博伊斯相提并论,但有一点大家要搞清楚,博伊斯始终是立足于德国尝试改变德国,他可从来没有满世界跑说德国不好,然后还靠这个赚钱。艾未未如果是真心想改变中国,就请他不要没事老往国外跑。西方人难道真的那么情系中国人民,希望我们变得民主自由?错!西方人对中国又是仇恨又是嫉妒,中国是他们的心头之痒,而艾未未就是给他们搔痒的。
艾未未的“作品”还有一个通病,就是“宏大叙事”,这个国内很多批评家也批评过了,椅子一定要1千张(2007年卡塞尔),书包一定要6千个(2009年慕尼黑),葵花籽一定要一亿颗(2010年伦敦),茶一定要三吨(2011年柏林)才行,越是在质量上欠缺,就越是在数量上做文章。很多人佩服他“厉害”,但我希望这些人能够反思一下,这“厉害”到底是“艺术的厉害”,还是“金钱的厉害”。
什么是 “艺术的厉害”,我是在看了东亚美术馆里其他的作品后才明白。就在离艾未未“茶房”几米的地方,悬挂着傅抱石、李可染、宋忠元、曾宓等人的作品。我虽然不是国画的专家,但他们的作品让我深刻地感悟到,一支笔一张纸可以造就出不死的生命,就好像艾未未的作品再大再重也只能留下艺术的尸体一样。曾经那么讲究内在神韵的中国艺术发展成今天这样的假大空尸体艺术,顺便还是西方人搔痒的工具,这是整个中国艺术史,整个中国民族的悲哀。


傅抱石作品

宋忠元作品。仔细看,是幅很前卫的作品!

2011年6月24日星期五

简讯:艾未未陶瓷瓜子证实含铅毒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向BBC证实,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在该处展出的1亿颗陶瓷葵花籽使用了含铅毒的涂料。
这是泰特现代美术馆历来最轰动的展览之一,艾未未最初邀请参观者在葵花籽上走动,但后来因践踏所产生的大量陶瓷灰尘让人担忧而被禁止。
艾未未此前表示,这些瓜子是在景德镇由1600名工人全手工制作,历时两年才完成。
泰特现代艺术馆强调,这项展览并不存在安全隐患。